在国内外的质疑和反对声中,日本政府在13日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在两年后把福岛核污水陆续排入太平洋。目前,该决定引发的国际舆论仍在持续发酵。日本为何执意为之?国际社会又将如何应对?成为时下各方关注的热点。
为何非要将核污水排入大海?
日本此次欲排放的百万吨核污水是十年累积的结果。2011年,福岛地震引发海啸,使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反应堆遭到严重损害发生爆炸。为了冷却堆芯温度,核电站经营方东京电力公司不得不持续向核反应堆注入冷却水。
经过十年累积,福岛核电站存储的核污水已超过123万吨,差不多可以填满570多个标准游泳池。这些核污水经过处理后被置于储存罐中,而储存罐的最大存量为137万吨。
根据日媒报道,按照现在平均每天新产生140吨核污水计算,预计到2022年秋季,存放处理水的存储罐将达到存储上限。为了不对反应堆报废作业造成障碍,日本政府必须迅速作出决定。
这些废水存储罐就好比“定时炸弹”,日本政府与东京电力公司研究了多种解决方法,排入大海绝非日本唯一选项。日本“核能市民委员会”就曾指出,“大型储存罐在陆地上保管”或“用灰浆凝固处理”是现有技术下解决核废水问题的最佳方式。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永明提出一条解决方式,即在核电站周边许多因辐射浓度超标且无法居住的空地上新建储存设施。
对于日本坚持排污入海的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克非向记者表示,这是因为日本政府把成本因素放在了首位,即选择“最省钱”的方式。对此,国际上有声音称,日本节省了自己的成本,但全世界都要为福岛核事故买单。
核污水排入大海影响几何?
众所周知,核污水中含有氚、碳14等大量放射性物质,其中氚可能导致细胞死亡、DNA遗传损伤。这也是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的主要原因。
日本对此解释称,经过精密的过滤程序,绝大部分放射性同位素都可以清除,只剩下“氚”无法清除。而在排放核污水入海前,他们会对废水进行二次处理,将氚的浓度稀释到日本国家标准的1/40,在缓慢地流入大海后,废水中“氚”的浓度还会进一步降低,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
对此,国际社会并不认同。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指出,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需持续跟踪观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也认为,日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这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存在着不合理的风险。”李克非解释称,排入海洋后,核污染物单位浓度减少,但总量持续增加,依然具有较大的环境、健康风险,而这种风险具有全球性、不可逆性。
目前,一些科学机构已开始对可能的影响进行探究。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称,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在这场全球性的扩散中,人类不会在短时间内感应到微浓度核污染的即时性伤害,但后者改变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能导致生物变异。”李克非说,核素在食物链富集,造成的影响尚不能估量。
日本执意为之国际社会怎么办?
显然,由于放射性物质入海后随洋流扩散,核污染问题绝不仅是日本国内问题,而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国际问题。不仅国际原子能机构等表示了关切,核污染入海后首当其冲的周边国家已率先发声。
就在日本作出决定几小时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日方在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的情况下,不顾国内外质疑和反对,未经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充分协商,单方面决定以排海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韩国外交部召见了日本驻韩大使,就日本决定提出严正抗议。
“这已然违反了通过多边方式解决国际问题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南翔向记者表示,日本执意“一放了之”,不仅会掀起更大的舆论波澜,还可能遭遇周边国家的联合抵制。
“当下对于日本来说最紧迫的是,通过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数据公之于众,消除国际舆论的质疑和恐慌,为国际机构和多国专家研究提供支持。”李克非说,想要解决问题,还得大家商量着办。
如商量无解,孙南翔提示,周边国家或可牵头国际社会通过国际法联合解决。他表示,加入《伦敦倾废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国家可以在有关框架下对同为缔约方的日本提出仲裁或诉讼申请,促使其改变决定。此外,各国亦有关于海洋保护的国内法,也可根据相关条例对日本提起诉讼。
再退一步讲,若核污水入海成为既定事实,受核污染影响的国家亦可按照有关国际法要求日本进行索赔。但遗憾的是,相比于核污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人类子孙后代留下的隐患,再多的补偿也显得无济于事。 (记者李京泽 黄钰钦)